尘世迷途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等一众人员离去后,衙署只剩下杨一清、刘谨和谷大用,“刘谨,西山就交给你打理,希望你别令本宫失望,你暂时领总管位,有问题及时禀报,你若敢欺凌农户和匠户,本宫绝不轻饶,在西山本宫绝对不容许出现不公平和不公正的事情,所以你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要秉公处理,不偏不倚,知道吗”?

刘谨立马跪了下去,“奴婢谢太子殿下垂爱,奴婢谨记殿下教诲,绝不令殿下忧心”。

“你下去吧,本宫与杨大人有事要谈”,刘谨走后,杨一清皱着眉头,毕竟来西山几次了,杨一清对西山也有所了解,西山每日的钱粮数不胜数,杨一清担心刘瑾等人同流合污,上下其手,忧心道:“太子殿下,让刘谨掌管西山,是否不妥”?

“本宫已安排督察人员监督西山的人员和钱粮花费”,朱厚照从袖中掏出折叠好的纸张,递给杨一清,杨一清疑惑的打开,“本宫不懂练兵,也不懂军事,虽然读了些兵书,但比不得杨大人,我听闻杨大人在陕西督学时时常去边疆揣摩军事,且熟读兵书。这是本宫的一些想法,杨大人若是觉得可行就在西山组建新军,一定要找良家子弟,本宫不要滥竽充数,宁缺毋滥,也规定了兵饷,兵饷每月由西山衙署支出。记住,本宫要的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军队”。

“新军”?杨一清大吃一惊,不是东宫卫队吗?杨一清一直以为召自己前来是协助太子组建卫队的,谁知太子竟然让自己组建训练新军,杨一清为难道:“殿下,这恐不合礼制,陛下那里。。。”

“杨大人放宽心就是,父皇那里我已言明,东宫卫队不过是遮人耳目,以免朝中有人拿礼制说三道四,这事内阁三位阁老也清楚,杨大人安心”。

“那这兵饷会不会多了些”?

“本宫是要骁勇善战的精兵,相信杨大人久在陕西也看到边镇从上到下已经开始糜烂,若是外敌侵扰,杨大人认为谁能抗敌呢?靠那些克扣兵饷、大腹便便将不知兵的将领还是靠饥不裹腹老弱病残的士兵”?

“敢问太子殿下,主要是什么兵种呢”?

“这个由你掌握,本宫的想法是成立类似神机营的新军,但本宫看了目前的鸟铳,似乎威力很一般,所以在新式鸟铳没改造完成前,就先以弓弩兵为主,辅以鸟铳,至于刀盾兵和长矛兵太笨重了,就不需要了。这章程你先好好细看,若有不妥之处我们再商量,西山北边本宫已命工匠建造军营,这几日你暂时在衙署,缺什么你让刘瑾去给你置办”。

杨一清捧着章程,一边看一边思考,真有意思,这章程里面的内容完全颠覆了大明的兵制,章程规定以班为基础,十人一班,设班长一人,副班长一人;五班一排,设排长一人,副排长两人;五排一连,设连长一人,副连长两人;五连一营,设营长一人,副营长两人;四营一团,设团长一人,副团长两人。按照这个计算,新军刚好一个团。

章程还规定所有士兵每天必须去学堂学习识字,看到此处杨一清有点疑惑,在他的理解中士兵只要按照将领要求冲锋陷阵即可,学习识字好像没必要,提出疑问时,朱厚照笑了笑,这是时代巨大的鸿沟,现在大明还属于冷兵器时代,对于武器的操作并没有什么规程,完全靠令旗指挥。

“杨大人,本宫认为以后火器会逐渐代替刀枪,而火器也会不断改进,我们编制好火器操作规程,士兵若是识字是不是更容易上手?另外在行军途中,可能会因某些原因让士兵带着图纸潜伏某地,包括打仗时的信息传递,士兵懂得识字是不是方便很多”?

杨一清点点头,不再言语,专心致志的看着章程,内容太多,需要慢慢消化。朱厚照也不理他,处理完堆积的西山事务便打道回宫。现在西山朱厚照只抓主要的事情,采购、人员安排、生产经营都交给刘谨等人管理。

接下来朱厚照准备在西山西面建设新的一批作坊,用于生产钟表、煤炉、水泥及白糖,现在正在通过工部紧急调用全国各地的匠户,西山朱厚照已做好规划,东面是学堂,未来将在此地按照后世建立小学、中学和太学;南面为衙署和居住地,西面是各式作坊,北面是兵营。整个西山被朱厚照规划成网格式,道路宽阔,房屋整齐,绿树成荫,未来西山将作为京城的补充部分,类似后世的工业园。

朱厚照回到宫中,就见萧敬站在门口,萧敬见到太子的车辂,忙过来扶朱厚照,朱厚照见是萧敬,稍稍惊讶,这位东厂督公可很少到东宫来,朱厚照忙拱手问好,萧敬望着半高的太子,眼里全是笑意,见朱厚照行礼,忙躲到一边,“太子殿下,您可是折煞老奴了,陛下让老奴等太子,请太子殿下移驾乾清宫”。

“萧公公,父皇有交待什么事吗”?

“回殿下,老奴不知,不过老奴过来时陛下正在审阅考卷”,萧敬恭敬的回到。

“请萧公公稍等片刻,本宫去书房拿条陈”,既然是考卷的事情,朱厚照随即去书房把关于户政改制的条陈拿来,朱厚照参考后世户口管理制度和结合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了糅合,尽量贴近现实又方便管理。

取了条陈,朱厚照揣在怀里,也不乘坐车辂,信步前往乾清宫,萧敬落后半步跟随。路上,朱厚照像是突然想起的问萧敬,“萧公公,老家还有人吗”?

萧敬心里唐突,不知朱厚照为何突然问起,“老奴家里还有些家人”。

“挑选几个机灵忠心的到东宫来,本宫有重用”。

“老奴谢太子殿下,回头老奴就写信回家,让他们尽快到京城来”,萧敬感激的朝着朱厚照的背影躬身。萧敬在明朝官宦中也是赫赫有名,他不像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为非作歹,陷害忠良,敛财贪腐。反而不敛财、不滥用权力,不拉帮结派,对人温和谦恭,侍奉明朝五位皇帝几十年,深得信任,可以说是明朝太监第一人。

萧敬的历史评价颇高,朱厚照自然知道萧敬为人,也不介意扶持萧敬的亲人。快到乾清宫,朱厚照停住脚步,“萧公公,听闻你和宁王往来较为密切是吗”?

“回殿下,老奴和宁王只是偶尔有书信往来,算不得密切,老奴和宁王皆喜欢诗词,书信里提到的都是诗词歌赋,请殿下明察”,萧敬慌忙跪下,额头冒汗,藩王和宫中勾结一向被视为大忌,何况萧敬这样的身份,掌司礼监和东厂,能自由出入乾清宫,更是敏感,因此朱厚照问起,萧敬诚惶诚恐。

“萧公公,起来吧,好生自省,和宁王断了来往吧”,朱厚照淡然道,跨步踏入乾清宫。

萧敬战战兢兢的站起来,进宫四十年,第一次感到后怕,他和宁王只是几封书信,书信的内容也只是诗词歌赋,为什么太子殿下会知道呢?萧敬站在那里脸色变幻,许久,转身快步离去。

殿试结束后王守仁终于回家了,来到京城这么久还是第一次踏入家门,见到父亲躬身问好,父亲王华看到他也不知说什么好,这个儿子本事是有的,但就是太另类,不合群。王华叹了口气,“伯安,殿试怎么样了?策问什么”?

“还好,策问是户政改制”。

王华皱眉,怎么不是税制吗?难道陛下有意户政改制了?“那吾儿怎么答题”?

王守仁复述了一遍,惊得王华站了起来,“你疯了,这是大逆不道,你考虑过后果吗”?

王守仁耿直的说:“户政的问题由来已久,现在殿试策问,不就说明陛下有意改革吗?我只是说出我的看法而已,怎么就大逆不道了”。

王华气得指着王守仁,说不出话来,许久,王华哀叹一声,看来这次又要名落孙山了。对于这个儿子,王华是极喜爱的,幼时聪慧,但长大了偏偏行为怪异,大婚之日跑去道观,为了悟“格物致知”,七天七夜格竹。上一次落第,勉励他还不以为然,坦然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王守仁不理会父亲的唉声叹气,说声告辞就转身离开。留下王华一人怔怔的不知道想些什么。

“照儿,你来看看,这是殿试的考卷,礼部已经初步审阅了,拟定了名次,考题是你提出来的,你来看看是否满意”,弘治帝看到朱厚照进来,忙招手过来。

朱厚照拿起第一张考卷,赫然是唐伯虎,朱厚照眉头稍皱,难道真没法改变历史?唐伯虎还是状元?在科举中,殿试考卷经礼部官员先行审阅,并拟定名次后再呈皇帝审阅,皇帝一般只审阅前十的卷子,通常呈递上来的卷子都是按名次排序,所以唐伯虎的答卷是第一张,那名次也应该是第一名。皇帝一般对礼部拟定的名单不会有太大的变动,若无特殊情况都按礼部拟定的名次允准及张榜公告。

唐伯虎的卷子通篇下来大概意思就是:若户政改制,先要厘清大明总体的户籍情况,需朝廷派员统一调查后登记造册;第二步根据各种户籍情况进行调配,如农户多了,匠户少了,则将多余的农户补充到匠户或军户,如此云云;三是取消贱籍,认为贱籍有违天和。

中规中矩,这和历史上放荡不羁的唐伯虎不一样啊,通篇只讲了底层人员户籍的管理,至于宗室户、官绅户只字未提,朱厚照失望的放下了卷子。

在里面的试卷中翻了翻,朱厚照并未找到徐经和王守仁的卷子,他皱了皱眉头,没理由啊,难道这两个家伙的答卷被礼部初审否决了?朱厚照忙请求弘治帝,要礼部将两人的卷子呈递上来。在等待中,弘治帝觉得奇怪,于是问:“照儿和他们相识吗”?

朱厚照摇了摇头,弘治帝接着问:“那照儿怎么这么关心他们”?

“嗯,徐经会试是第二名,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朱厚照想了想,随意找了个理由。

等礼部官员把两人的卷子呈上来后,朱厚照便拿了过来,徐经开篇就点明为什么要用户籍限制人员流动呢?嗯,向往自由啊,怪不得你的子孙能出个徐霞客。接下来是由朝廷下诏取消户籍制度,人口自由流动。没了?朱厚照再认真看了看,真的没了,就说要取消户籍,允许人口自由流动。

朱厚照摇着头不满意徐经的卷子,随即拿起王守仁的卷子,细看之下满心欢喜,还以为王守仁会中规中矩的答卷,毕竟出身官绅家族,思想应该比较保守。没想到如此开放,哦,可以说是奔放。果然,尽管还未悟道,但其思想已抛开世俗限制。王守仁认为户籍限制了人们的生命,不应以户籍规定民众的人生,民众的人生应由自己把握,看到这里,朱厚照点点头。王守仁还认为自古至今,所有大儒均认为人不分贵贱,但户籍却把人分了等级,对民众是不公平的,所以应取消户籍的命名,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最后,王守仁最后说了一些具体推行措施。

看完,朱厚照闭目思考了一会,王守仁的答卷更符合朱厚照的想法,但王守仁的想法对于封建社会、当权者来说属于离经叛道。看来历史评价没错,宁折不弯,为人耿直。朱厚照挣开眼睛,询问礼部的排名,果然唐伯虎第一,徐经和王守仁均未进入殿试前十名,看来历史在这里还是有些许的变动,变动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厚照改了殿试的策问。

“请父皇阅此卷”,朱厚照呈上王守仁的卷子,弘治帝展开看了后,满脸阴沉,隐隐怒火,这是在否定祖制、否定朝廷,什么人敢写如此离经叛道的文章?弘治帝看朱厚照脸带笑意,自忖:照儿不会无缘无故非要礼部找出这张卷子,此人。。对,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按理说此人学识应该不低。照儿让朕阅此卷定有深意。

弘治帝再细细看了一遍,仍不得其意,刚想开口,却见朱厚照捧着条陈,“父皇,这几日儿臣也在思索户政改制的方法,这是儿臣的想法,请父皇阅”。

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
鹰扬德兰士瓦

鹰扬德兰士瓦

沄中行
从天而降,特种兵梁洪来到南非的德兰士瓦共和国,身边还多了神秘的基地系统。 拳打草原鬣狗,脚踢凶恶土著,枪挑大英陆军,风云变幻,英布战争将走向何方? 南部非洲的原始土著居然是黄种人,呵呵,我也是黄种人嘛。 喂,小子你哪来的?小爷先辈六百多年前不远万里到非洲,带来了先进文化,张无忌还是咱的教友呢。貌似现在还没有倚天屠龙这本书,好吧,马上组织人编写。
历史 连载 10万字
大离守夜人

大离守夜人

忍者枭
大离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难觅觥筹交错,风和日丽,唯见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在困境中支撑人们信念的,是守夜人的传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不怕守夜人! 无论多 各位书友如果觉得《大离守夜人》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历史 连载 38万字
大运河之蓝色通天路

大运河之蓝色通天路

最后的轻语v
清康熙年间,镇江府西津渡一带江面水急浪大,过往商船经常发生翻船事故。 康大茂、沈洛斌两位年轻人带领民众治理江底泥沙时发生了意外,从此,沈、康两家结下了血海深仇,康大茂与沈洛君两人相爱相杀……讲述了 “康百万”家族第十二代传人康大勇,又名大茂,在京杭大运河上发展船运,振兴家业,治理运河,报效民族的历史。 本书正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办的 “大运河文化”主题网络文学作品选题重点孵化项目。
历史 全本 13万字
穿成七零福气包

穿成七零福气包

似伊
一觉醒来,阮绵绵穿越了,带着两亩空间田,一大片果园,来到了吃不饱穿不暖的七十年代,成为老阮家继六个哥哥后的宝贝疙瘩开启爹宠娘爱哥哥疼,肤白貌美大长腿的道路某天她往河边一站,鱼儿往怀里蹦她往山里一站,野鸡飞到头顶上她往后院一站,那株枯死的果树结果啦人人都说,老阮家那小闺女啊!是个天生的好运人只有绵绵知道她不过是头顶上顶着个福气光环金光闪闪绵绵坐在院墙上晃荡着小腿儿,歪着头,浓浓的糯米音,“喏,你这
历史 连载 3万字
听说那年花开未央

听说那年花开未央

林生
因为一本不存在的《天绝》引起的江湖争斗,爱恨情仇。 世界观架空文 传说中通晓天文地理、失传已久的武林绝学秘籍引起了一场江湖恩怨。各行各派为了《天绝》产生争斗,导致女主经历了一波从心理到身体的巨变。但实际上根本就只是一个谎言,传说中的《天绝》并不存在。这是一个女人的恨意和复仇导致的一切。 她从小经历家毁人亡,被自己的父亲浸泡在毒浴导致百毒不侵却也无药可医。喜欢的人从始至终都没有看自己一眼,历经千辛
历史 连载 1万字
重返1997之随娘改嫁

重返1997之随娘改嫁

筱习
自强自立的苏敏创业失败,回到1997年。本想靠双手讨生活,不料却因为母亲改嫁,过起吃香喝辣的梦幻人生。 ps:甜宠 接到通知12日入v,今晚12点,万字更新,希望小天使们继续支持~
历史 连载 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