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觉仁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安宁的代价:“蜀中之乱”始末】
如果把大唐帝国看成是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安禄山和史思明无疑等于恶性肿瘤,而“安史之乱”就是帝国罹患的癌症。1秒記住:ωωω.Ъàиzんù11.cōм
癌症之所以可怕,就在于癌细胞的扩散。一旦它开始扩散,就算你把肿瘤割了也于事无补。如今的唐帝国正与此相似。安禄山父子和史思明父子虽然都被灭了,但是无数的安禄山和无数的史思明却在帝国的四面八方蓬勃成长。紧继安史之后发动叛乱的仆固怀恩可以视为第一颗扩散的癌细胞。在他之后,历任大唐天子将会无奈地发现——正在或即将发生病变的细胞绝不是以个位数来衡量的,而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
更要命的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一颗健康细胞会在哪一刻突然病变,你更不知道它会不会发展成像安禄山和史思明那么可怕的恶性肿瘤。
就比如现在,永泰元年冬,仆固怀恩之乱刚刚平定,原本相对安宁的蜀中就出事了——一个叫崔旰的将领把蜀中闹得鸡飞狗跳,让代宗朝廷大伤脑筋。
这个崔旰打仗是一把好手,深受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器重,曾奉命进攻西山(成都以西的山区)一带的吐蕃军队,连克数城,拓地几百里。班师凯旋之际,严武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据说还专门制造了一辆“七宝舆”(装饰有各种贵重珠宝的车),让他端坐其上,在一众军民既羡且妒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进入了成都城,那感觉别提有多拉风了。
那一刻,崔旰恍然觉得自己就是传说中的盖世英雄。
永泰元年四月,严武死了,崔旰比死了爹妈还伤心。不过伤心归伤心,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赶紧推选一个跟自己关系比较铁的节度使。
崔旰很快就向朝廷推荐了一个叫王崇俊的大将。
只可惜,崔旰慢了半拍,被都知兵马使郭英干给抢了先。郭英干联络了其他几个高级将领,推荐了自己的哥哥郭英乂。
由于郭英干推荐在先,而且联名推荐的又是剑南道的主要将领,所以朝廷就任命了郭英乂。郭英乂赴任后,对曾经参与竞争的王崇俊很不爽,没过几天就随便找个罪名把他干掉了,然后又给崔旰发了一道调令,让时任西山都知兵马使的崔旰马上回成都,声称另有任命。
崔旰不傻,他当然知道这道所谓的调令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所以就以防备吐蕃为由,赖在西山不走。
郭英乂火了。
你小子居然敢抗命,眼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节度使了?别以为你坐了一趟七宝车就有多牛逼了,老子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随后,郭英乂就断掉了崔旰所部的粮饷。这一招实在阴损,一下子把崔旰逼得没有活路了。更令人不齿的是,因崔旰曾任汉州刺史,家眷都住在汉州(今四川广汉市),郭英乂就派人把他的家眷劫到了成都,还霸占了崔旰的姬妾。崔旰悲愤莫名,可人家毕竟是堂堂的节度使,位高权重,兵多将广,自己实在是胳臂扭不过大腿。最后,崔旰只好率部进入深山,打算跟郭英乂打游击。
按说都把人家逼到这份上了,郭英乂也该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了,可这家伙偏偏要赶尽杀绝,于是“蜀中之乱”就此拉开序幕。
郭英乂随后便以帮助崔旰打吐蕃为名,亲自领兵进入西山,准备一举消灭崔旰。不料当时天降大雪,山谷中的积雪足足有数尺之厚,郭英乂的部队举步维艰,而且冻死了好多士兵和战马,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崔旰趁势出击,把郭英乂打得丢盔弃甲、大败而逃,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郭英乂只带着残部一千人狼狈逃回成都。
这次交手让崔旰看清了一件事——这个郭英乂不过是一只外强中干的纸老虎,根本不经打!
紧接着,一个念头浮出了崔旰的脑海。
彼可取而代之!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崔旰要取代郭英乂还是很有可能的。因为崔旰的部众常年在山区地带跟吐蕃作战,士兵都比较吃苦耐劳,战斗力远远高于一般部队;而郭英乂麾下的部队常年驻守成都,养尊处优,打起仗来自然就比较脓包了。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崔旰和手下那帮兄弟相处好多年了,彼此感情深厚,将士同心;而郭英乂初来乍到,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将士拥戴,加之郭英乂生性残暴,不恤士卒,军令苛酷,所以蜀中将士们都跟他离心离德。
这样一比较,崔旰觉得自己基本上胜券在握了。接下来,只要找一个合适的出兵借口,就可以直取成都,把郭英乂给灭了!
借口要找总是有的,何况郭英乂做人本来就不咋地,要抓他的把柄易如反掌。很快,崔旰就利用郭英乂节度使府的选址问题,在蜀中大造舆论,说郭英乂想造反。
此话从何说起?
崔旰绝不是空口白牙乱咬人,他是有证据的。
——郭英乂所在的节度使府原本是玄宗幸蜀时居住的行宫,此地院宇华丽,花木扶疏,被当地人誉为“形胜之所”。玄宗回京后,有关部门就把行宫改为道观,还用黄金铸造了一尊玄宗的塑像,供奉在道观中供士民瞻仰。历任节度使来到剑南后,第一件事就是入观参拜,然后再正式上任。可郭英乂一来,居然对这块风水宝地垂涎三尺,马上把玄宗的塑像搬掉,把观里的道士全部驱逐,公然将此地占为己有。
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这不就是想造反吗?
崔旰对将士们说:“英乂反矣!不然,何得除毁玄宗真容而自居之?”(《旧唐书·崔宁传》)
报仇雪恨的时刻到了。
永泰元年闰十月下旬,崔旰率所部五千余人攻打成都。郭英乂出城迎战,双方在成都西郊开打。不出崔旰所料,成都的部队根本没什么战斗力,而且多数将士对郭英乂心怀怨恨,都不想替他卖命。所以,连败数阵之后,郭英乂麾下的将领就纷纷投降了崔旰。崔旰随即命他们掉头攻击郭英乂。
郭英乂无力抵挡,就此大败,其麾下部众降的降、死的死、逃的逃,基本上全军覆没。郭英乂只身逃亡,可刚刚跑到普州(今四川安岳县),就被崔旰的好友、普州刺史韩澄捕获了。韩澄二话不说就砍了他的脑袋,派人送给了崔旰。
崔旰攻入成都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郭英乂的一家老小全部砍了。
堂堂剑南节度使郭英乂,到任还不满一个月,就这样落了个惨遭灭门、政息人亡的下场。
节度使一死,蜀中顿时群龙无首。于是各地将领纷纷起兵,扬言讨伐崔旰,实际上都是想趁乱扩充实力、抢占地盘。一时间,蜀中大乱。
永泰二年(公元766年)二月,代宗命当时的宰相杜鸿渐出任蜀中各道的副元帅、兼剑南西川节度使,负责平定蜀中之乱。
稍后,又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张献诚兼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命二人同心协力,讨伐崔旰。
这个杜鸿渐就是当年在灵武拥立肃宗的大臣之一,此人生性怯懦、贪财好贿,别的本事没有,最擅长的就是政治投机。当年拥立肃宗,是他这辈子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仅此一票,他就捞到了整个后半生的荣华富贵,包括如今的这个宰相职位。
然而,眼下这个“平定崔旰”的任务却令他大为苦恼。因为上战场拼的是真本事,可杜鸿渐最缺的就是真本事。
怎么办?
看来也只能采取“拖”字诀了,让张献诚先上去打,视其成败再作打算。随后,杜鸿渐借故在长安迁延了一段时日。不久,蜀中的战报就传回了京师。
准确地说,这是一份败报——“献诚与旰战于梓州,献诚军败,仅以身免,旌节皆为旰所夺。”(《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晕死,这位献诚兄弟也太惨了,不但全军覆没,连旌旗符节都被人抢了,看来崔旰这小子还真是不好惹啊。既然如此,出兵进剿无异于自寻死路,剩下的办法,就只能是招抚了。
杜鸿渐此后又在京师磨了几个月,一直到这年秋天才慢慢腾腾地启程入蜀。出发前,杜鸿渐专门派人给崔旰送去了一封密信,向他郑重承诺,自己到任后只挂个虚名,军政事务全部交由崔旰处置,大家相安无事,以和为贵。
崔旰见信大喜,立刻着人给杜鸿渐送去了一封措辞谦恭的回函,同时还奉上了数千匹绢帛,让杜鸿渐心里乐开了花。
抵达成都后,杜鸿渐果然遵守承诺,成天和一帮文武将吏喝酒作乐,“州府事悉以委旰”,并且屡屡向朝廷推荐,说崔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好好重用,甚至表示要把自己的节度使职位让给他。
看到杜鸿渐的奏表,代宗真是哭笑不得。
朕让你去讨伐叛乱,你却跟叛将同穿一条裤子,这叫什么事儿?
皇帝很生气,不过后果并不严重。
因为代宗李豫实在想不到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对付崔旰。
郭英乂和张献诚都是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即便不说身经百战,至少也是沙场老将,连他们都被打得那个熊样,再派人去打,除了劳师伤财之外,还能指望打出什么好来?
无奈之下,代宗只好采纳了杜鸿渐的建议,不但对崔旰既往不咎,而且还任命他为成都尹兼西川节度行军司马。
蜀中之乱就这么“平定”了,可这样的结果实在是让人无语。
因为胜利者不是朝廷,而是崔旰。
代宗为了换取表面的和平与安宁,不得不牺牲了朝廷的纲纪,不得不奉行跟杜鸿渐一样的准则——相安无事,以和为贵。
说白了,这就叫妥协纵容、姑息养奸!
第二年,在杜鸿渐的一再推举下,代宗又正式任命崔旰为西川节度使,并赐名为“宁”。从此,崔宁就成了蜀中的土皇帝。“在蜀十余年,地险兵强,肆侈穷欲,将吏妻妾,多为所污,朝廷患之而不能诘。”(《旧唐书·崔宁传》)
朝廷对崔宁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深感忧虑,可压根不敢过问。
也许,这就是“安宁”的代价。
【三角政治】
经过一场安史之乱,李唐朝廷涌现了三个政治强人,他们是:郭子仪,元载,鱼朝恩。在军界,郭子仪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牛人;在朝堂,元载是大权在握的首席宰相;在内廷,鱼朝恩是独掌禁军的头牌宦官。
三个人在政治上构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又动态平衡的三角,而代宗李豫就站在三角之间,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个微妙的政治格局。
这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但要考验一个帝王的智商,更要考验他的情商。
比如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二月,在代宗和郭子仪之间就发生了一件事。
表面上看,这是件小事,可要是处理不当,则势必酿成一场大祸。
代宗和郭子仪不仅是君臣,还是亲家——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娶了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小两口平时也是恩恩爱爱的,但免不了也有拌嘴的时候。有一天不知何故,两个人忽然吵开了,而且互不相让,越吵越凶,最后郭暧冷不防冒出一句:“你仗着你老子是天子是吧?我实话告诉你,我老子根本瞧不上天子,你让他当他还不当呢!”
完了,冲动是魔鬼。郭暧话一出口就后悔了。
他知道,自己一时冲动喊出的这句话,足以让他脑袋搬家,也足以让他老子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更足以让郭氏满门跟着他一块遭殃!
别的不用说,光看升平公主此刻的表情,郭暧就已经知道自己闯下什么样的大祸了——公主一言不发,只是死死地盯着郭暧。
如果此刻公主的目光是火,郭暧肯定成了一块焦炭;如果此刻公主的目光是刀,郭暧肯定成了一摊肉泥。在盯了郭暧足足有半柱香的工夫后,公主就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了。
她要去哪?
不用问,回娘家。
准确地说,是回皇宫。
郭暧一想到他那句灭九族的话马上会落进天子的耳中,顿时全身暴汗、双膝发软。他很想叫住老婆,跟她赔礼道歉,可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却令他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
公主就这么进宫了。
听到宝贝女儿怒气冲天地转述完那句话后,代宗李豫也愣了好一会儿。他的眼中瞬间闪过很多丰富的内容。不过,帝王毕竟是帝王,在这种时候情商自然是比普通人高的。
代宗莞尔一笑,说:“这事你就不知道了。其实你郎君说得没错,他父亲要想做天子,这天下岂是咱们李家的!”
公主顿时目瞪口呆,原本一张樱桃小嘴此刻变成了一个硕大的圆。
代宗呵呵笑着,温言劝慰她赶紧回家,别耍小孩子脾气。随后,不管宝贝女儿如何暴跳如雷,代宗硬是让宦官和宫女把她送出了宫。
升平公主刚刚被架出宫,郭子仪就满脸惊惶地入宫来了,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被五花大绑的年轻人。
年轻人就是郭暧,他此刻的脸色已经差不多跟死人一样了。
郭子仪对着天子纳头便拜,口口声声请求天子治罪——不但要治郭暧的大逆不道之罪,还要治他郭子仪的管教不严之罪。
代宗还是呵呵笑着,亲手扶起了郭子仪,说:“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作家翁。’儿女闺房之言,何足听也!”(《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俗话说得好:“不是傻子和聋子,就不要做人家的岳父和公公。”儿女们闺房里的气话,怎么可以当真!
这就是天子的雅量。
即便你没有这样的雅量,也要硬把它装出来,否则一天也别想坐稳天子的宝座。
郭子仪闻言,心里的千钧石头终于落地。
当然,儿子还是要管教的。
回府之后,郭子仪就毫不留情地打了郭暧几十棍。尽管郭暧被打得皮开肉绽,几乎昏死过去,但是郭子仪心头的惊惧和愤怒还是久久不能平息。
“儿女风波”刚刚过去不久,郭子仪就又碰上了一件倒霉事——也不知道是谁吃了豹子胆,居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把郭子仪的祖坟给盗挖了。
这个耸人听闻的盗墓事件很快就在长安坊间传得沸沸扬扬。代宗立刻责令有关部门追查盗墓贼,可查来查去,始终没有任何线索。老百姓对此议论纷纷,都说这伙盗墓贼谁的祖坟都不挖,偏偏挖帝国大佬郭子仪的祖坟,显然不光是图财,更是为了泄愤。
谁和郭子仪有这样的深仇大恨?
据一些消息灵通人士大胆猜测,此事的幕后主使很可能是另一个跟郭子仪平起平坐的帝国大佬。
他是谁?
不是别人,正是独掌禁兵的首席宦官鱼朝恩!
人们如此猜测的理由是:鱼朝恩素来嫉妒郭子仪功高,当初就曾处心积虑地利用“邺城之败”整倒了郭子仪,没想到郭子仪这几年又东山再起,鱼朝恩吞不下这口气,总想找机会再把他打压下去。然而,当今天子对郭子仪甚为倚重,况且郭子仪又手握重兵,鱼朝恩明里找不到机会,只好在暗中做下这等卑鄙龌龊之事,以泄心头之愤。
对于坊间的议论,代宗当然也有耳闻。
尽管他不太相信这件事是鱼朝恩所为,可关键的问题是——郭子仪会怎么想?倘若郭子仪听信坊间风传,或者利用坊间风传,愤然举兵讨伐鱼朝恩怎么办?
如今,这个相对平衡的三角政治格局是朝政稳定、社稷安宁的基础,假如此局一破,各种或明或暗的政治或军事力量势必展开一轮新的博弈,到那时候,社稷就永无宁日了!
代宗对此忧心忡忡。
不久,郭子仪从奉天入朝述职,代宗小心翼翼地跟他提起了盗墓的事情,同时不无紧张地看着他的反应。
郭子仪很清楚天子在担心什么,因此自然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沉默片刻,随即泫然涕下,用一种既伤心又无奈的口吻说:“臣长期领兵,未能有效约束部分士卒的暴行,以至盗挖坟墓的事情屡有发生。臣今日遇到这种事,只能说是天谴,与任何人无关。”
“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代宗闻言,顿时如释重负。
这话说得真好,不愧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三朝元老啊!
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正月,时值新春佳节,郭子仪照例回朝述职。初七这一天,他忽然收到了一封请柬。
请柬是鱼朝恩让人送来的,盛情邀请他一起去章敬寺进香礼佛。
章敬寺可不是一般的寺院,那是两年前鱼朝恩献出自己的一座豪宅,专门为死去的章敬太后(代宗之母)祈福而修建的。据说此寺“穷壮极丽”,工程量非常大,耗费的建材数量也极为惊人,整个京畿地区能够买到的木材全部投入都不够用,最后只好拆了曲江行宫和骊山华清宫的一部分,才算把这座寺院盖完,整个工程耗资“逾万亿”。
毫无疑问,这座章敬寺虽然挂着为章敬太后祈福的名义,实则无异于鱼朝恩的私人寺院。现在,鱼朝恩居然请郭子仪到这里进香,破天荒地向郭子仪示好,究竟是何用意?他是在向郭子仪伸出橄榄枝,还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郭子仪对此颇感迷惑。
不过,很快就有人帮郭子仪廓清了迷惑,提供了答案。
答案的提供者就是当朝首席宰相元载。他私下通过郭子仪的亲信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朝恩谋不利于公。”
也就是说,鱼朝恩是准备在章敬寺埋设伏兵,打算趁郭子仪不备把他一举除掉!
然而,这个信息不仅没有帮郭子仪廓清迷惑,反而在他的心头罩上了更多疑云。因为,元载跟郭子仪平时不过是在场面上哼哼哈哈、彼此敷衍而已,双方并无私交,他为什么要告诉郭子仪如此重要的信息?再者,元载是如何知悉鱼朝恩的阴谋的?他这么说有没有凭据,是不是在诬陷鱼朝恩?
疑团一个接着一个,让郭子仪难辨真伪、百思不解。
代宗朝廷的三角政治格局又一次出现了破局的危机。这个危机是否可以化解,就看郭子仪作何选择了。
郭子仪的选择很简单——去。
就算是龙潭虎,他也必须去闯一闯。
左右将领都劝郭子仪在衣服里面套上一件铠甲,同时带上三百名武装侍卫,以防万一。但郭子仪没有同意。他说:“我是国之大臣,鱼朝恩若无天子之命,岂敢加害于我?假如他真奉了天子之命,你们又能改变什么?”
随后,郭子仪欣然赴约,身边只有两三个家僮跟随。
鱼朝恩亲自站在章敬寺门口迎接,一见郭子仪随从那么少,大感意外,惊问何故。郭子仪就把那个“章敬寺设有伏兵”的消息告诉了鱼朝恩,然后笑着说:“我之所以不带多人,就是怕您动手时麻烦。”
你可以把这句话当成毫无含义的玩笑,也可以把它视为大有深意的警告。究竟要作何理解,就看你鱼朝恩是否真的怀藏阴谋了。
鱼朝恩一听,赶紧捶胸顿足,赌咒发誓,说绝没有什么“伏兵”之事,这都是小人陷害,企图离间二人关系云云。最后,鱼朝恩紧紧握住郭子仪的手,眼里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动情地说:“如果郭公不是一位忠厚长者,岂能对我不起疑心啊!”
当天,章敬寺太平无事,跟往常一样肃穆宁静。宾主双方携手礼佛,气氛轻松融洽,然后共享一顿丰盛精美的素宴,最后尽欢而罢。
没有人知道那天的章敬寺里是否隐藏着全副武装的刀斧手,也没人知道究竟是元载陷害了鱼朝恩,企图令鱼、郭二人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还是鱼朝恩确实想除掉郭子仪,只是发现阴谋已经泄露,不得不临时取消了行动计划。
总之,那天什么都没有发生。
尽管如此,通过“章敬寺事件”,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三角政治格局并不稳固。
因为,除了郭子仪之外,鱼朝恩和元载都显得咄咄逼人,大有置其他二人于死地之势!
换言之,就算郭子仪可以凭借他的明智、谨慎和宽容屡屡避开危险、化解危机,可在鱼朝恩和元载之间,却迟早会爆发一场你死我活的争斗。
平心而论,在三个政治强人中,最骄横、最嚣张的还是鱼朝恩。史称其“专典禁兵,宠任无比,上(代宗)常与议军国事,势倾朝野”。此外,鱼朝恩最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恣谈时政,陵侮宰相”。元载在朝堂上虽然也很强势,可在鱼朝恩面前,有时候也不得不低眉拱手,“默不敢应”。(《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有一件事颇能说明鱼朝恩的张狂。
那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一座新的国子监(国立贵族大学)在多年战乱后重新落成,“仅能执笔辨章句”的鱼朝恩却“自谓才兼文武”,忙不迭地学人家在讲堂上开讲经文。
有一次,国子监举行祭奠古代圣贤的仪式,礼毕照例要由一些硕学鸿儒升座登坛,为文武百官和学生们开讲儒学经典。于是,自认为满腹经纶的鱼朝恩就当仁不让、大摇大摆地上去了。
那天,鱼朝恩开讲的是《易经》。他专门挑了第五十卦“鼎卦”来讲。众所周知,鼎是国宝重器,象征国家权力,而鼎之三足则通常被用来指代宰相。鱼朝恩就开始借题发挥,大讲“鼎足折,覆公餗”。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宰相如果不得其人,就形同鼎的三足折断了,鼎就会倾覆,里面的食物便被白白糟蹋,犹如朝政被无能的宰相搞得乱七八糟。
当时在场的宰相有两个:一个是王缙,还有一个就是元载。
听到鱼朝恩借讲经之机公然侮辱在座的宰相,王缙当即怒形于色,而元载则怡然自得,脸上始终保持着一个矜持的笑容。
事后,鱼朝恩对左右说:“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测也。”(《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他的意思是:喜怒形于颜色的人最容易对付,不值得担忧;恰恰是该怒而不怒、面对侮辱而面不改色的人,才是深不可测、值得提防的对手。
鱼朝恩的判断没错,元载确实是个值得提防、深不可测的对手,但他并没有料到,元载还是个后发制人、能杀人于无形的对手。
这种人在时机来临之前往往很会装孙子,可以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可以把你施于他的所有侮辱和伤害照单全收,但是反扑的机会一旦成熟,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把当初遭遇的一切加倍返还于你,让你付出血的代价!
鱼朝恩尽管没有看错元载,但他毕竟还是低估了这个对手。
所以,他只能付出代价。
【破局:鱼朝恩之死】
很显然,在鱼朝恩、郭子仪和元载的三角博弈中,鱼朝恩已经逐渐居于强势地位。他因此越发忘乎所以,不仅视郭子仪和元载为无物,而且渐渐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满朝文武向天子奏事,可与不可都要凭天子决断,唯独鱼朝恩把奏章递上去之前,就已经料定事情必成了。换句话说,别人的奏章是在请求天子批准,他的奏章则仿佛是在通知天子执行。
此外,朝中大大小小的政务,只要事先没有知会他、没有让他参与决策的,鱼朝恩必疯狂叫嚣:“天下事有不由我者邪?”(《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听到这样的悖逆之言,代宗李豫当然非常不爽,但是为了维护朝政的稳定,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假装没听见。
不过,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到了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正月,终于有两件事激起了代宗的愤怒,让他忍无可忍。
第一件事,是鱼朝恩及其手下居然在禁军中私设黑牢。
为何设立黑牢?
答案很简单:为了钱。
鱼朝恩手底下有两个心腹,一个是神策军都虞侯刘希暹,一个是都知兵马使王驾鹤。他们贪图长安某些富豪的财产,就撺掇鱼朝恩设立了一个秘密特务机构,并网罗了一帮地痞流氓,专门捏造罪证,诬陷某些富豪犯罪,然后将其打入禁军黑牢,百般拷打,迫使他们招供,最后再抄没他们的全部家产。
表面上,这些没收的财产是入了禁军的府库,事实上谁都知道,入公账的只是零头,绝大多数则落进了鱼朝恩、刘希暹、王驾鹤等人的私人腰包。
由于禁军不受任何部门管辖,且自设黑牢不必走任何司法程序,所以鱼朝恩等人就这么肆无忌惮地干了好几年,不知有多少富豪死于非命,也不知有多少巨额财产落到了他们手里。
得知这件事后,代宗李豫大为震惊。
天子脚下,皇城根儿,居然发生了这种事,国法何在?朝廷纲纪又何在?
正当代宗为此又惊又怒的同时,鱼朝恩又变本加厉地搞出了一个“紫衣事件”。
鱼朝恩虽是宦官,但养了一大群儿子,最小的养子叫鱼令徽,年方十余岁,在宫中担任内给使,穿绿衣(六、七品官服)。有一天,鱼令徽不知何故与同僚吵了一架,回来就向鱼朝恩告状。第二天一早,鱼朝恩就怒气冲冲地拉着儿子入宫,在朝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代宗说:“我儿职太低,经常受人欺负,请皇上赐他紫衣(三品以上官服)。”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竟然想穿紫衣?
代宗觉得此事太过荒唐,就闭口不言。
没想到,还没等天子发话,有关官员就慑于鱼朝恩的威,忙不迭地捧出了一袭紫袍。鱼朝恩当场命儿子穿上,然后向天子拜谢。
事已至此,代宗只好勉强露出笑容,说:“此儿穿上紫袍,还是挺合适的嘛。”
鱼朝恩得意洋洋,鱼令徽欢天喜地,满朝文武皆垂首不语。
此时此刻,很少有人注意到天子眼中掠过的那道杀机。
但是一个人注意到了。
他就元载。
元载无声一笑。几天后,他找了个机会向代宗密奏——“朝恩专恣不轨,请除之。”(《资治通鉴》卷二二四)
代宗虽然极为宠信鱼朝恩,把他视为三角政治中不可或缺的一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允许鱼朝恩为所欲为。
人都是有底线的,更何况是手中仍然握有生杀之权的天子!而“黑牢事件”和“紫衣事件”,无疑已经突破了天子李豫的底线。
假如任由鱼朝恩的和权力如此膨胀下去,代宗相信,自己苦心维持的这个三角政局迟早会被鱼朝恩打破。
既然这样,那还不如主动打破它,以便再造新局。
于是,代宗采纳了元载的建议,命他设计一个万全之策,务必一举除掉鱼朝恩。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元载发现,要收拾鱼朝恩,最重要的就是先摆平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鱼朝恩的贴身侍卫长周皓,鱼朝恩每次进宫,周皓必率一百名禁军士兵随行;另一个是陕州节度使皇甫温,此人是鱼朝恩的心腹党羽,他手握重兵,是鱼朝恩最主要的外援。
只要摆平这两个人,收拾鱼朝恩易如反掌。而只要鱼朝恩一死,他手下那帮见风使舵的禁军将领根本不足为虑。
但是,要如何摆平周皓和皇甫温呢?
元载的方法很简单,一个字:钱。
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人际关系大多是用钱堆起来的,而要拆解这种关系,最有效的办法当然也是用钱。准确地说,是用钱砸!
元载随即拿出重金,往周皓和皇甫温身上狠砸,果然一下子就把他们砸了过来。此后,鱼朝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都落入了元载和代宗的眼中,而鱼朝恩却对此毫无察觉。
正月末,元载向代宗献计,把时任凤翔节度使的李抱玉调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再把皇甫温从陕州调到凤翔。元载此计有两个目的:一,麻痹鱼朝恩,让他以为心腹皇甫温靠他更近了,因而更觉安全;二,万一计划进展不顺,还可以让皇甫温突然倒戈,杀鱼朝恩一个措手不及。此外,元载又建议代宗把兴平、武功、天兴、扶风等地划归神策军管辖,以便进一步稳住鱼朝恩。
代宗依计而行。
鱼朝恩凭空多出一块地盘,顿时大喜过望。
但他并不知道,一条无形的绞索已经悄悄套上了他的脖子。
二月初,鱼朝恩的心腹刘希暹忽然嗅出了危险的气息。
在他看来,“无功受禄”非但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反而有可能是灾祸降临的前兆。因为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鱼朝恩新近并未建功,天子怎么会无缘无故多划出一块地盘给他?
这其中必有蹊跷!
刘希暹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鱼朝恩。至此,鱼朝恩才开始生出一丝疑惧。然而他每次进宫,代宗总是一副和颜悦色的样子,而且对他的恩宠和礼遇丝毫不减于往日,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所以,鱼朝恩慢慢也就释怀了。
三月初,皇甫温入朝奏事,元载顺势把他留了下来,然后密召周皓,三个人一起制定了一个诛杀鱼朝恩的计划。随后,元载密奏代宗,表示计划已定,随时可以动手。代宗郑重其事地叮嘱说:“小心一点,不要打蛇不死反被蛇咬!”
三月十日,寒食节,代宗在宫中摆设宴席,邀请一些亲贵和近臣赴宴,其中当然也包括鱼朝恩。为了预防万一,元载没有出席这一天的宴会,而是坐镇中书省,以便随时调兵遣将。
宴会结束后,代宗把鱼朝恩留了下来,说有要事跟他谈。
鱼朝恩刚刚走进内殿,代宗就一改平日的和颜悦色,厉声斥责他恃宠而骄、心怀异图。鱼朝恩虽然察觉势头不妙,但还是坚信天子不敢拿他怎么样,所以仍旧一脸倨傲,极力抗辩,并口出悖逆之言。
代宗李豫盯着鱼朝恩看了很长时间,最后冷然一笑,轻轻地挥了一个手势。
周皓随即带着一帮禁军冲了进来。
然后,一条绳索就死死勒住了鱼朝恩的脖颈……
缢杀鱼朝恩当天,代宗就下诏罢免了他的观军容使、神策军使、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仅保留内侍监一职,然后对外宣称——鱼朝恩受诏当日便自缢身亡了。
代宗如此处理,当然是希望稳住鱼朝恩手下的那帮禁军将领。数日后,代宗又加授刘希暹、王驾鹤为御史中丞,紧接着又宣布对鱼朝恩的所有党羽(有一部分已经被逮捕入狱)实行大赦,并说:“禁军将士,都是朕的子弟兵,从今往后,朕亲自统领禁军,所有人的官爵待遇一仍其旧,都不要有什么担忧和疑虑。”
经过这样一番明智而审慎的善后处理,代宗终于成功地安抚了禁军。尽管相当一部分禁军将领对鱼朝恩的暴亡真相心知肚明,对天子李豫也不免有一些怨恨,但事已至此,他们也只能用“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来安慰自己,老老实实地夹起尾巴做人了。
唯一没有把尾巴夹紧的人,就是神策军都虞侯刘希暹。
他是鱼朝恩的头号心腹,也是第一个察觉到天子有可能对鱼朝恩动手的人。如今事实果然被他料中,刘希暹自然比任何人都更为恐惧。事后,他心里一直在担心天子会秋后算账,所以惶惶不可终日,经常在私底下跟王驾鹤诉说心中的疑惧,并发泄对天子的不满。
刘希暹万万没想到,他的哥们王驾鹤居然把这些话一五一十都记在了心里,然后又无一遗漏地报告给了天子。
代宗本来是没打算秋后算账的,可刘希暹如此不识时务,代宗也就没必要跟他客气了。
大历五年九月,亦即鱼朝恩被诛半年后,代宗便下令赐死了刘希暹。从此,有关鱼朝恩之死的话题就在禁军将士中成了一种禁忌。
除非你活得不耐烦了,否则就必须把“鱼朝恩”这三个字从记忆中抹去,彻底抹去!
在诛杀鱼朝恩的行动中,宰相元载表现得实在是很出色,可谓足智多谋,胆大心细。代宗极为满意,从此对他“宠任益厚”。
然而,诛杀鱼朝恩固然解决了宦官乱政的问题,可同时却难以避免一个新的问题。
什么问题?
宰相专权的问题。
随着鱼朝恩之死,原本那个相对平衡的三角政局被打破了,因而朝政大权势必会过多地集中到锄奸功成的元载手上。也就是说,在代宗培植起新的制衡力量之前,李唐朝廷就会面临宰相专权的危险。
那么,元载会专权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元载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一旦没有了制约,他不仅会专权,还会弄权!
【元载:弄权者的下场】
从成功翦除鱼朝恩的那一天起,元载就开始得意忘形了。他经常在大庭广众中口出狂言,称自己文可安邦,武可定国,腹有经纶,胸怀韬略,古往今来,无人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