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北伐时机并不成熟,为什么不大力发展内政,给后人打下北伐基础呢?明知“益州疲弊”还要执意北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该做的事,也说明诸葛亮缺乏远见。
三、用人失策
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的败笔,这一点众所周知。
在军事用人方面,其实不仅仅是错用马谡。还有赵云、魏延。在北伐战争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蜀国的人才稀缺。赵云死时,诸葛亮只是默然落泪,而张飞之子张苞死时诸葛亮是失声痛哭。因为诸葛亮深知年轻将领对蜀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蜀国的未来还要靠这些年轻人。
北伐赵云也参与了,但是未受重用,一直以偏师的角色出现。魏延虽自始至终参与北伐,但诸葛亮对其也是采取“不可不用,不可大用”的办法,使魏延难以展示才能。即使在死后,仍不把军权交给魏延。而是交给一个奸佞的小人扬仪手中,让其带军撤回成都。
蜀军出一次川不容易,第六次出祁山却因诸葛亮之死而终止。当魏延听到撤军命令时,不置可否的说了句:“丞相虽然死了,但我还在,我仍可以带领大军作战,怎能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荒废了天下大事呢?”
或许在诸葛亮心中,一切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对其他人不放心。
在任用行政人员时,然而蜀汉因为继承了旧制,主要人才渠道依靠荆州系,就是随刘备入川的那帮人。在益州一直是排挤益州本土的豪族士族,基本无视益州本土的巨大实力和潜力,未能从官职制度上位他们开拓入仕的途径,从而造成蜀汉中,后期人才严重匮乏,大致出现“蜀中无大将,蜀中无良臣”的局面,这是蜀汉政权最先灭亡重要因素之一。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是差的远的。
再说就是忠诚了,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忠臣的楷模了。白帝城托孤的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被刘备白帝城托孤的还有赵云。赵云一直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在某种程度上是比关羽、张飞更值得信任的人。赵云对刘备来说,就是家臣。刘备对赵云说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分两次托孤明显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三国演义为了充分体现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佳话,才将另一次托孤没有写出来。
后来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取消了丞相职位的设置,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并没有继承诸葛亮的职位。也说明刘禅对诸葛亮的禁忌犹在。
刘备死后,刘禅让诸葛亮开府治事。从此以后“蜀中之事,咸决于亮”,一直到诸葛亮死后,刘禅才有了真正的权力。这一点像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皇室只是象征,由相行使权力。
诸葛亮难道不是一个独霸朝纲的人吗?明显是的。三国演义中,为了刻画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忠臣形象,罗贯中只得把刘禅的形象刻画的昏庸无能,以一个接近弱智的人的形象出现。这样也就为诸葛亮的权臣形象做了改动,让人以为诸葛亮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