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崇祯皇帝朱由检可以说是中国历朝历代中有实权的末代皇帝中最受人同情的了。
因为崇祯励精图治、勤勉政事苦苦支撑大明王朝十七年。所以人们普遍认为,造成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不是崇祯。只是明朝积重难返,无力回天。
其实明末虽然弊病丛生,但也不至于这么快灭亡。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崇祯的错误施政,使大明王朝过快的灭亡。同情崇祯的人只是看到崇祯勤政、不近酒色的一面,可却忘了崇祯刚愎自用、刻薄寡恩、生性多疑、过于古板的一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崇祯虽然勤勤恳恳,洁身自好有着优秀帝王应有的人格品质,但是却没有优秀帝王应有的雄才大略。没有雄才大略也没关系,但却频频失政却让他加速明朝灭亡也让他成为了亡国之君。他在执政期间共做了四件错事。
一、过早的铲除魏忠贤
铲除魏忠贤一直是崇祯被人所称道的英明之举,怎么能是错事呢?
铲除魏忠贤看似英明实则愚蠢。魏忠贤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不可否认魏忠贤确实是一个非常称职的领导。他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在魏忠贤把持朝政期间,国内稳定,辽东任命袁崇焕主事。边关虽时有战事,但国家并无大的动荡,这和那些迂腐无能又沽名钓誉的明末文官相比,魏忠贤绝对是皇帝治国理政的好帮手。在当时的情况下,去掉魏忠贤无疑是自断臂膀。
崇祯以为大明不振是因为阉党把持朝政,所以杀了魏忠贤,后来却发现肃清阉党并没有使大明王朝重振雄风,反而比之前更加混乱了。显然,问题不在阉党身上。崇祯后来对此是清楚的,这也是崇祯后期又继续重用宦官的原因。因为他也是清楚的,宦官比文官更可靠。
宦官把皇帝当主子,因为宦官知道自己只能依靠皇帝,因此他们忠心耿耿。而文官却把皇帝当老板,老板死了可以再换一个。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可终究还是个阉人,他是不会使大明灭亡的。从太监陪崇祯死,文官集体投降李自成就可以看得出文官是多么的不可靠。
只是宦官因为生理缺陷总是遭人看不起而文官纸笔在手,掌握舆论撰写历史,所以宦官总是被描述的坏蛋透顶。所以人们“一致”认为,杀宦官除阉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其实未必,还得看形势而论。
二、刚愎自用的实行错误的征税政策,引发农民起义
“明亡于流寇”一句话道出了明朝灭亡的真正症结所在。没错,满清虽然骁勇善战是明朝的一个巨大威胁,但相比庞大的明朝毕竟实力逊色很多,即使在军事较量上屡占上风,但想要打到北京一举灭亡明朝则显然是不现实的。由李自成攻破北京可以看出,最终打败明朝的不是满清而是农民起义军。虽然农民军在后期大量腐化,被满清消灭继而取而代之,但农民军在明朝灭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而农民起义军正是在崇祯年间大量兴起的。
因为气候原因,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百姓原本就生活艰辛,可是崇祯不管不顾硬要从百姓身上搜刮财富。崇祯三年,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部分农民不堪重负,纷纷暴动起义。
面对农民起义,崇祯不得不采取镇压手段,可镇压又需要钱。所以,崇祯十年,明廷为镇压农民叛乱,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后来又加派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这样做不仅没有使农民起义得到平息,沉重的赋税让农民纷纷参与到起义中去,剿匪反而越剿越多,使明朝得不偿失。
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两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仅十七人躲到陕西的商山中。此时国内也暂时稳定,可是崇祯仍不吸取教训,农民军打到那里,废三饷就实施到那里的行为已经足以说明百姓是因为“三饷”而被逼作乱的。可崇祯不顾现实情况,控制收复那里,三饷就收到那里。此举也使李自成、张献忠得以得到继续获得农民支持,在短时间内重新卷土重来,直至攻入北京灭亡明朝。
三、不知变通,就虚避实
李自成曾在兵临北京城下时,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帝进行秘密谈判。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一、请崇祯皇帝封李自成为王,将西北划归李自成管治;二、朝廷须拨给农民军军饷纹银一百万两,农民军立刻退守河南;三、农民军不听朝廷调遣,不接受皇帝召见,但农民军愿意为朝廷平定其它农民起义军,并愿意派兵阻止关外的清兵南下。
不管李自成出于什么目的,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条件对崇祯和明朝来说无疑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李自成要是履行承诺,对明朝来说不但匪患暂时平息,外患得到治理江山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倘若李自成假心假意另有打算那也无妨,此时吴三桂正率兵勤王,由山海关向北京赶来。以谈判为契机,拖延李自成入城时间,也足使李自成丧失先机,吴三桂赶来后北京城内实力大增,到那时鹿死谁手胜负也未可知。
可是,崇祯一拖再拖、犹犹豫豫不表明态度惹恼了李自成。崇祯觉得自己以皇帝身份与匪讲和,有失皇家威仪,所以失掉了最后翻盘的机会。当然,李自成也不会给他再给机会了。
四、嗜杀寡恩,专断多疑
在崇祯执政十七年里,崇祯从未信任过任何人。前面说过,袁崇焕之死虽然很大程度都是袁崇焕自找的。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是关押就已经足够了,千不该万不该杀了袁崇焕。就算杀也不应该凌迟处死,袁崇焕再怎么说也是为朝廷立过大功的人。手段如此残忍,让整个辽东官兵都丧失对明朝的信心和平定满清的决心了。
不仅是手握重兵的将领,朝臣们也得不到崇祯的信任。崇祯在位的十七年中,他换了五十位内阁大学士,杀死两个内阁首辅。于是本来有希望的朝政在大臣们的集体沉默中慢慢失去挽救之机,一步一步走向沉沦,这个王朝是彻底凉了。可是崇祯到死都说“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和“诸臣误我”的论调。仍然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崇祯的以上四点足使明朝加快灭亡步伐,明亡他难辞其咎。后世都同情崇祯皇帝,连同明朝的敌人李自成和满清都对崇祯报以同情。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下令厚葬了崇祯,并说崇祯不是昏庸的皇帝,只是手底下的大臣们太不是东西了。满清更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主中原的,对崇祯的评价也算高。
可正是因为崇祯执政能力不强而又偏偏勤勤恳恳,励精图治,使得明朝灭亡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崇祯志大才疏,虽然道德操守方面是个好皇帝,但执政方面却是个可恨平庸皇帝。勤劳加平庸,因此我们可以以“庸碌”来形容崇祯。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