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死病中惊坐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顺天十一年冬季绵长,大家都担心长时间的寒冷影响南北收成,但好在春分后不过几日,便有回暖的迹象,春雨也淅淅沥沥断断续续的下了几场。
这叫一众官员都送了口气,可还未等反应过来,多地便有急报传来,除京城外黄河以北多地春涝!而且气温极低!
受去年秋雨影响,北地秋季整理出来的耕地不足一半,田间未及时清理的秸秆漫山遍野,给春耕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朝堂之上,静和帝提出现存的几个难题:第一,春雨难排,再加上天气寒冷,很快就会冰冻土壤,加重春耕难度。第二,春地难整。天气寒冷,再加上‘雨封地’‘冰冻土’‘秋秸秆’,农民即使想要下地也有心无力。第三,难育壮苗。受去年秋收降雨影响,种子含水量大,发芽率降低,播种质量难以提高。第四,是病害威胁大。旱生虫,湿生病。气温回升、土壤过湿、苗小体弱一系列条件都对病害发生极为有利!
一个个难题砸在众人头上,让大家真是措手不及。误了农时就是灾,这可不是扯皮的时候,最后朝堂上下齐心合力,连夜传出了一个方案:整地散墒!
对于秸秆尚未清理的田块,优先清除秸秆,加快倒地腾茬。只要天气条件一恢复立即耕地起垄,开始播种。
卫东阳他们的仪仗卫是禁宿的,所以他很早就回了卫府,知道这个方案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傍晚。
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卫东阳就感觉不好。
整地散墒的决策没错,毕竟按步骤来也只能如此,不管怎么样都是优先清除秸秆的。可是隐患在于,大涝之后往往有大旱。春涝不可怕,可怕的是夏旱!如今天气这般严寒,让百姓冒着严寒去整湿地冻土,极容易发热生病,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疾疫。疾疫和夏旱结合,没水没药,只能硬抗!
虽然知道策略有不妥之处,但这次卫东阳没有去找卫勉之,因为他也没有其他办法。之前卫东阳猜测会发秋洪渍,那个还能人为加强防备。但是春涝严冬却是避无可避!
百姓们种地几千年,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肯定比这些门外汉知道的多,他是做过官的,知道这些官员都是什么德行。北方各地官员上这一道奏折,也只不过是通知一声,真等着京城的方案千里迢迢发散各地,估计春天都过完了!
所以这个时候即使决策没到,估计各地百姓就已经开始整地了。辛苦在所难免,只盼老天眷顾,少生波折吧!
卫勉之晚上回来,也是忧心忡忡。卫东阳能想到的,这朝堂上下自然也都心知肚明,
卫东阳和他讨论:“……不提前准备,总不能等事到临头再匆忙应对。”按着古代的反应速度,奏折从地方传到京城,就已经晚了!
卫勉之何尝不知,但有些事情远不是卫东阳想的那么简单。官员掌权,掌的就是利弊权衡。天灾之下,圣上都要下罪己诏,那些管理不当的当地官员又凭什么可以幸免于难?
天下万民重要,但管理万民的官员也很重要,统治官员的天子更是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犯不犯错,罚谁奖谁,对未来局势都有很大影响!
有了这次春涝,若秋后大丰收,自然是当地官员的成绩。若春涝不平,又遭遇疫病旱灾,免不了大批父母官革翎下马。
这事现在,难啊!
卫东阳见他那样就明白了,闭了闭眼,沉声问道:“圣上,也要置万民于水火?!”
卫勉之沉默许久,才幽幽叹了口气,回答:“圣上仁慈。”
所以救肯定会救,但也会趁机发作一些人,他想救万民,可他这一发作,下面人自然浑水摸鱼。为了响应圣意,加重罪责,把一些本不该贪的贪下……
卫东阳闻言讽刺一笑,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好个仁慈之君。
回到屋内,卫东阳拿出双喜这段日子搜集的资料和本国史书仔细翻看,里面隐约可以看出如今的几个官员派系。
鲁国从开国至今已有三百余年,至今共传十六帝。前面几位且不说,只从第十四位孝宗开始看。孝宗幼时登基,身体孱弱,在位二十余年共有三子一女,都没有存活下来,国家后继无人。无法,只得在晚年从其弟靖王也就是如今的太上皇嗣下,过继一人,封做太子,谥号昭仁。
昭仁太子乃是太上皇二子,是当今圣上一奶同胞的亲弟弟。因孝宗身体不好,晚年乏力,昭仁太子上位第二年便开始参与问政。
太子智勇双全,纳谏如流,很快就博得朝堂上下一致认可。孝宗死后也有诏书传下,昭仁太子应是当之无愧的一国君主。
可登基之前,因太子忠孝,礼仪谦让,让其父靖王也就是如今的太上皇先行登基受礼。却不想突生变故,太上皇上位不过半月,昭仁太子暴毙而亡!
太上皇虽然名分确凿,却无掌国之才,无奈之下,只得又在子嗣之中找出一人继承皇位,也就是如今天子,静和大帝。
卫东阳看到此处,冷笑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