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皮的毛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时,最起码,大明最高的权力机构朝堂和皇宫已经剔除了毒瘤,正等待着新生。
其他地方不说,在一些现如今上位的太监看来,当今监国,未来的皇帝朱祁钰还是比较奇怪的。甚至,在他们看来绝对是怪异之极,不但一直不纳王妃,就连以前王府中都没有一个太监,全部都是一些收养的乞丐。
当初因为这个还曾多次被大臣弹劾,那时候太皇太后尚在,正统皇帝也颇多照顾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事宜便随了他去。
不然,这皇宫之中二十四监大太监的位置也轮不到他们。
唯一可惜的是,近身伺候的事情却落不到他们身上了,就连大太监金英也近不了身,只能远远地吊着。没看到由两男两女四个年岁不大,但却都极为沉稳靓丽的侍从一步也不离的跟在王爷身边吗。
看着郕王殿下,未来的皇帝陛下此时正兢兢业业的批改奏折,远处,几个刚刚手握大权的太监都不由的暗自点头。
新君相比于正统皇帝单在勤政上,是尤为让人称赞了。如此长时间的批阅奏章换做正统皇帝,恐怕早就不耐烦的扔给了大太监王振了吧。
看来大明中兴有望了!
想想当前段时间的惶恐,他们就恍如梦中一般。
当土木堡兵败,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师的时候、、、、、、
所有人都感觉眼前一黑,原本万无一失,顷刻间就能大胜的大军转眼间竟然败的一套糊涂,所有人都震撼万分,万万想不到是这个结果。
天塌地陷!绝对是天塌地陷。
谁也不曾想过皇帝御驾亲征竟然会是这样一个结果。
二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无数文官武将战死,最为精锐的京师三大营全军覆没,靖南遗留损失殆尽,无数粮草武器更是损失惨重。
国家群龙无首,还要面对随时都有可能进攻京师,以十万战胜二十万的大明精锐的瓦剌铁骑,京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祥和,所有人都惊惶不安,惶惶不可终日。
皇宫中孙太后和钱皇后哭成一团,大臣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跳脚却又没有办法。
最终,还是监国郕王朱祁钰怒喝重臣,陈处利弊,召集朝中文武百官共议对策,并派遣禁军全城大锁造谣生事之徒,大开杀戒之后,恩威并施之下,京师方才逐渐安定下来。
朝中众臣也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各个衙门也都开始有条不紊的运转起来。
朱祁钰的表现让人吃惊,这个原本名声并不好,一直也没有被众人看上眼,甚至一直被人忽视,不曾外放镇藩的王爷的表现让所有人眼前一亮。
正统皇帝虽然被浮,但是并没有归天,理应救回,但是如今朝局动荡,社稷不稳,而且被浮皇帝随时都有可能成为威胁国家安危,社稷崩裂的罪魁祸首。所以,废君立新刻不容缓。
这也是解决大明眼下巨大危机的根本。毕竟群龙无首之下,一切都无法正常运转。
于是,经过一番暗中商议之后,以四朝元老王直为首的一批文官武将提议放弃被俘的正统皇帝,另立新君,以应对眼前大明所遇到的危机,扶大厦于将倾。
对此,所有人都一件极为一致。
确定了要放弃正统皇帝朱祁镇,那么这个在危急时刻登基为帝的皇帝人选则成了众人争执的问题了。
按照大明祖制,新帝应由上一任皇帝的皇子继位。可是皇子年少,才三岁。换做平日的话,继位为帝满朝文武大臣自然是没有意见的。
可是,如今适逢国难,大明朝廷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危局,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断送大明江山社稷。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带领众人共赴国难,打赢这场硬仗的皇帝,而不是一个少不更事的稚子皇帝。
这个时候皇长子朱见深可就不是最佳人选了。
加上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后的种种表现,于是,一些大臣便将目光瞄向了这段时间临危不惧,沉稳处置朝中大小事务,稳定朝局人心的监国郕王朱祁钰。
拿定了主意,也确定了新君人选,接下来便是要说服其他大臣,以及虽然没有什么权势,但却可一言废立皇帝的太后孙太后点头答应才行。
、、、、、、
早在皇帝朱祁镇听信大太监王振的话,率军亲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待他亲征之后,国家大事由郕王监国负责处理,而关系到宗庙社稷的事情,则由太后,也就是皇帝的母亲孙太后负责拿主意,可以一言而决。
这也是为了限制朱祁钰的权利,防止他做大,到时候尾大不掉的原因。
因此,只要孙太后点头,皇帝的废立便会很快的进行下去。
这也是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的,搬起石头砸的确实自己、、、、、、
孙太后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哪怕如今他归为皇太后,权倾天下,眼界认知都发生了巨大得变化,很多东西也是没有改变的,野心以及对权利的欲望自然也没有出现在她的身上,垂帘亲政这种事情她也并不想做,只希望过平静安逸的生活。
吕后,慈禧这个的女强人,甚至武则天这种掌控天下人生死的帝王都不是她想要的。不然,九岁登基的朱祁镇这个时候能不能亲政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当土木堡打败,皇帝被俘,需要另立新君的时候,孙太后虽然心中百般不愿,也不得不考虑江山社稷的问题,面对众大臣废立君王的请求,孙太后也是赞同的。
但是,关于新君这个问题上,孙太后的想法和以王直于谦为首的众多大臣出现了偏差。
不止孙太后,钱皇后以及很多大臣都希望拥力被俘的正统皇帝嫡子,三岁的皇子朱见深成为新君,继承大统。
因为根据祖制朱见深乃是朱祁镇长子,继承皇位顺理成章。
但是以于谦,王直为主的一些主战派大臣自然并不认同,他们已经认可了监国郕王,理由自然也是很充分的。
郕王朱祁钰的年岁和正统皇帝相差不多,已经成年,且还是皇帝钦旨的监国,处置国事井井有条,很有章法。在此危难关头,继承大统,更有利于让国家尽快的平稳度过难关。
支持朱见深继位的大臣们自是一力反对,就连孙太后也不认同,认为此意违背祖宗定制,不合祖规。
况且皇帝虽然被俘,皇帝长子尚在。至于说朱见深年少,众大臣辅佐,如同正统皇帝继位时一般,同样可行。
“值此主少国疑,至此危机时刻,郕王继承大位乃是民心所向,若是皇子继位不能服众,一些需要皇帝出面的事情未必能够做好。”
“且当也先胁迫太上皇时,新君面对太上皇时又该如何自处?是顾忌父子之情,拱手葬送我大明江山基业。还是背上不孝之名,被人口诛笔伐,传讲出去,岂非让我大明难堪?!!!!!”
面对众人的责问,反对,于谦排众而出,怒视众人,口出如刀,陈明利害,让众人无言以对。
最终,太后无奈点头,认同于谦等人的提议,让朱祁钰继承大位,登基为大明新帝。
但是这一个前提,孙太后不顾哭泣的钱皇后,以及众多大臣的苦苦哀求,冲着于谦等喜怒不可控的众大臣道:“郕王登基,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祖宗基业,哀家可以认同。但是郕王登基之后必须立刻下旨立见深为皇太子,日后还政于见深!不然,哀家绝不同意郕王登基为帝。”
对此,众人虽然有心拒绝,却也知道这是太后的唯一条件。不答应,则新君不能立,社稷动荡就不能尽快改变。权衡利弊之下,兵部侍郎于谦大胆应允,直接待监国郕王朱祁钰答应了下来。
至于如何给朱祁钰解释,还是等度过眼前的危局之后再说吧。
这算是双方众人的妥协。
、、、、、、
于是,在此危难时刻,监国郕王朱祁钰被拥力成为新君,继承大统,统御大明江山社稷。
所以,在监国不久,土木堡一役传入京师后的第五天,监国郕王朱祁钰便直接成了大明储君。
而这一切,他虽然不曾插手,却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