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受到爱情和事业双重打击的冯珺一时间跌到了人生的谷底。31岁,她就像四年前一样一无所有,成了一个失婚又失业的女人。天津成了她的伤心地,她待不下去了。她拎着箱子,她又回到阔别四年的家——北京团结湖。见到父亲的第一话,她说,“爸爸,我回来了,对不起,我把自己的婚姻搞丢了,工作也丢了,我现在一无所有了。”父亲接过她的行李箱,说,“人生多一点经历不是坏事。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冯珺抱住父亲痛哭,父亲摸着她的说“没事,累了就休息,爸有退休金可以养活你。”她以为自己早已练就一身铜墙铁壁,连离婚都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她在见到父亲的那一刻所有伪装的坚强统统瓦解。
心上的伤却不是说治愈就能治愈的。那时的冯珺患上了抑郁症,脑子里经常有个声音在无情的嘲笑她,“冯珺,你什么都没有。你是个失败者!”午夜在自家的阳台上,她左手和右手玩石头剪刀布。她学会了抽烟,一天一包多。酗酒,经常烂醉如泥。抑郁的情绪依然不能排遣,绝望之下她写下遗书,妈妈抱着她泣不成声。父亲第一次严厉地训斥她,“你可以伤心,但绝不能堕落!30几岁的人,人生才走一小半,凭什么放弃?没用!”看着父亲近乎无情的话语,不知怎么她一股热血冲上脑门脱口而出,“我是没用,像你天天捯饬那些没人知道的破衣服,还挺来劲儿啊!”父亲气得浑身哆嗦,推门而出。冯珺无情伤害了父亲,更诋毁了他为之热爱的东西,然而她的心并没有好受一点。
走进父亲的“大后台”,匠人精神照亮了我的人生
此后,冯珺和父亲一直处于相对无言的状态,她的内心更加苦闷。既然“梦想”永远是梦想,那就挥霍吧。于是,她的身影开始频频出现在各种演出场所,茶园戏院剧场展览馆。从前的经济积累换成了一张张的戏票。她每晚在北京的大小演出场所徜徉。那些年她看过的戏票可以用斤来秤。
冯珺浑浑噩噩没有目标,每日日上竿头才起来。早晚进戏园子看戏剧演出是她的日常,至少有两年的时间,她无所事事,对个人感情也绝口不谈。年龄一日大似一日,母亲着急,私下跟老伴说,父亲却不以为然,他说,“女儿看看戏,不是坏事。我看了一辈子戏,那戏文里讲的,都是经典,听透了,她会慢慢想明白的。”
父亲一如既往地痴迷收藏戏服,10年来风雨无阻。父亲的退休金不多,可是制作戏服都用最好的材料,比如他为制作的蟒袍,仅真金丝线他就用掉几万根。历时两年手工缝制数万针。针针工整,难寻瑕疵。京剧艺术家金少山对冯老爷子的金丝蟒袍褒奖有加,认为唯有金线才可以表现蟒袍的气派,他说冯老爷子已经不能用“手艺”来形容,一定要用“专家”二字方得当。
父亲对这件事的执着慢慢感染了冯珺。那天,她回到家,看到父亲正带着眼镜小心摩挲着一件蟒袍,眼神里透出的平静和欢喜,父亲收到一件少见的东西心情大好。“珺儿,我跟你讲讲这件蟒袍的来历吧。”父亲娓娓道来,“服装和道具终归是会腐烂的。但是它的纹理、色泽、质地等等,是蕴含在故事情节里,蕴含在角色里的。比如说这个蟒袍就应该是这个颜色,就必须是这样的龙,而不能是那样的颜色那样的龙。什么样的人物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盔头,这个都很有讲究,绝不能随便将就。”从它的机缘巧合到材质到做工的,再到它的穿戴知识等,冯珺认真的听了,突然对父亲有些敬佩了,在这个人人都想着怎么成名,怎么赚钱的浮躁社会,只有父亲近乎执拗的守护着一些纯粹的东西。
父亲趁机叫她一起打理欣赏戏服,她这才发现,父亲的收藏已经相当丰富了,裙袄、斗篷、云肩、官服、彩鞋、旗鞋、厚底……应有尽有,而且父亲收藏的不仅仅是戏服本身,还有戏服背后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200多出京剧、昆曲的角色、服饰和道具等舞台常识,父亲说起他的戏服头头是道。正如父亲所言“人这辈子有件执着的事,也是件幸事。”
那天午后的阳光非常充足,父亲和冯珺一起整理家里的宝贝,一会儿登上凳子从壁橱里取出个塑料袋,一会儿又蹲下身从床底下拿出个布袋子。翻开一层又一层的包裹,里面藏着的都是缝制精美的戏服。收藏戏服最难的是防霉防蛀。每隔一段时间要在太阳底下晒戏服,封箱前用白酒喷洒,再加樟脑丸装箱。买樟脑丸一次就要花数百元。父亲小心翼翼的抚摸着它们,心满意足的样子像个小孩。那天,父女俩交谈了一个下午,冯珺才了解到父亲收藏戏服的艰辛,为了收藏一件戏服,他骑着他的老式自行车“蹬”了大半个北京城;为了价格昂贵的金线,家里好多年没有置一件家电,家里最贵的是一台用了15年的冰箱;为了设计一件新式戏服,他在灯下画图纸直到深夜2点。父亲说是“一以贯之”的精神鼓舞着他走下来的,“只要你爱上了某种东西,那么就是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冯珺一直沉睡的心在那一刹那被父亲点醒了,一个已经六十岁的人尚且努力,而自己不过三十出头,凭什么颓废?她汗颜!她想她应该找寻自己执着的东西。她三岁就说自己要当个作家怎么就忘了?尤其是这两年,她亲自看到文字变成舞台作品的力量,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她的意识中苏醒过来。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是父亲无声的行为给了她力量,她慢慢走出了黑暗,她重新起步,进入北京一家文化传媒公司任策划总监,业余写自己的小文字,她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以文为生,但她无法抑制自己写东西的欲望。剧本,小说,相声,小品……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没人指导,她半路出家了。
2008年的一天,冯珺回家没见父亲,一问母亲才知道,前两天他们家来了一位大名鼎鼎的贵客——导演陈凯歌,原来陈导要拍电影《梅兰芳》,这部戏需要大量戏服,他曾向各剧团去借未果,电影资金、编剧、演员等都到位了,没想到在服装上卡壳,陈导心急火燎。后来他得知冯长城的藏品同时够几出大戏使用,且其中不乏精品,陈凯歌亲自到团结湖拜访了冯长城,母亲说,“陈凯歌导演和你爸谈了几个钟头,直接把你爸请到剧组坐镇指挥了。”母亲的语气中透着骄傲。
那一次,父亲在剧组呆了两个月,冯珺有次去探班,组里正在照相,章子怡、黎明等大明星众多,但众人偏偏把一个60多岁的老头恭恭敬敬地请到中间就坐,让他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待遇,陈凯歌导演更是动情地说,“没有冯老爷子,就没有我的这部戏!”
那一刻,冯珺她想起父亲的人生。父亲从小住在陶然亭附近,家旁边就有戏园子,天天看学生们练功、吊嗓子到后来的“蹭戏”,耳濡目染,拜过师,学过艺,唱小花脸,12岁就登台。后来在北京一家军工厂的京剧团里唱戏,嗓子倒仓后就管理戏服。因为割舍不掉对京剧国粹的热爱,60多岁开始收藏戏服,一做就是十几年,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做得让人难望其项背!望着人群中间的父亲,她想起了当年他把自己买房子钱都拿去置戏服的往事。突然能理解父亲的行为。
有一天晚饭后,一家三口谈起当年的事情,她首次对父亲袒露心扉,“爸,我当年太任性了,有点自私,思想也太片面了。”父亲说,“那时正好有家剧团的戏服要出售,咳咳,我心急啥都顾不上了。闺女的房子钱也动了。哎……”父亲居然有点不好意思。母亲说,“珺儿,不要怪你爸,当年我们都认为你还年轻,买房有的是机会,戏服是你爸的命啊,如果当时没有收藏到,你爸要后悔一辈子。”冯珺笑了,多少情绪都释然了!北京当时一套房市值300多万的房子,和爸爸一生的梦想比起来,孰重孰轻?结果不言而喻。
父亲由于在剧院长期听锣鼓声,听力不好。有一次冯珺给他钱让他去配助听器,但是那天他看到戏装厂有一件特别好的手绣老生蟒,他自己就把助听器的钱做主买了那件戏装。冯珺气得脑仁疼,真拿他没办法!后来,冯珺想到一招,拜托母亲带父亲到医院配了一对助听器,进口的很贵,她爸舍不得,但是她舍得。
2010年,冯珺偶尔听到像他爸做收藏这种情况可以申遗,于是冯珺主动协助父亲申遗。申遗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光万字以上的报告书,冯珺不记得写过很多少次。冯珺调侃说“爸,这回我俩的执着终于双剑合璧了”。他们父女俩为此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冯珺要给父亲拍各种单人照片,整理行头保养行头的照片等,冯珺还担纲记者近距离的采访父亲数次,通过采访使她更加了解父亲的执念和他所做的事。
父亲说,中国人的审美就是意会美,而京剧昆曲是最能传达这种意会美的。那么京剧服装就是辅助这种意会美,京剧典雅、高深的气质很大成分是来自于行头的。“宁穿破,不穿错”是原则,演员在穿戏衣时必须严格按人物穿戴,不能随意。我很讲究,绝不将就。”
没有期待,好运却接踵而至,2012年,冯珺终于因热爱写作放弃某文化传媒公司策划总监的职务,开始专职写作,三个电影在半年之内全部完成,《迷失的精灵》、《西红柿熟了》、《刺客》陆续上映。其中《刺客》入围2013年巴黎青年短片电影节。三十七岁,冯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编剧梦。
2013年冯长城申遗成功了,他被授予“梨园箱倌非遗项目传承人”、京城京剧戏衣收藏人,媒体给予冯长城“京城第一(衣)箱”的美誉。他还是唯一一个以民间专家身份自由出入北京故宫地下库房的人。消息传来,冯珺对父亲竖起大拇指,“老头儿,祝贺您,您是我的骄傲!”父亲激动落泪,对女儿说“你也是爸爸的骄傲!”父女相视一笑。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也就是从那时起,冯珺决心要以爸爸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那时,她已经写了一部小剧场话剧《一见钟情》,播出了,她有了一点信心。但对于写小说她一点底都没有。她的手头接了一个剧本的活儿在做,可是她不做这件事,她的心无法平静。那半年里,她每天必须完成5000字,哪怕写完了这5000字天就亮了。在半年的时间里一气呵成46万字,渐渐地,她发现自己跟父亲越来越像,只是她痴迷的是文字,父亲痴迷的是戏服,梨园。
一路走来,写戏如人生,人生如写戏。该来的打击依旧会来,遇到的困难都很棘手,纯文学作品的出版之难超过了她的想象,电影后期遇到重重奇葩刁难,写作电视剧经常揪心和掉头发只是她已经习惯。习惯了生活的给予,也习惯了现实的索取。
2015年,40岁的冯珺凭借作品《爸爸》获得编剧“夏衍奖”。2016年8月8日,冯珺张罗着父亲的70大寿,《大后台》样书是她送给父亲的生日礼物,她说,“您是我这辈子最爱最爱的老头儿!”父亲拿到新书爱不释手,他满含热泪对冯珺说,“还要写下去,那些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儿,再不写就没有人记得了……冯珺也泪眼模糊,她握住父亲的手说“会的,您的匠人心,女儿懂了,您放心,这辈子都丢不了!我懂得了您的执着与坚持!”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