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修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www.dingdianxs.org),接着再看更方便。
倪匡的这篇文章,认为《侠客行》只有观念上的突破,其它表现平平。
他认为,两个极其相似的人引出的故事不好写,后文并没有对此进行论证,对男女之情的感触进行了不少抒发。
但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几处值得注意:
一是拙中有大巧的写法为《鹿鼎记》这种不是武侠小说的武侠小说奠定了基础,甚至可以在姬叉、愤怒的香蕉以及其它女频快穿文等言情文中看到这种写法的影子。
二是张三李四这一类的“奖善惩恶”行动,和他们的绝顶武功,以及对武林中各门各派各帮各会的的情形了若指掌的情节,成为滥觞,以后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衍生到网文中,这已经发展为剧情文的常规套路,包括剧透群、伪装神算、说书、国运流、轮回战等。
但这篇文章还是有历史的局限性,那就是没有把《侠客行》中的修仙可能性提炼出来,缺乏网文的思维。
点评完保存后,我又打开第2个文档,《大侠的眼泪—金庸 读后感》 ,全文如下:
序与跋是散文中的一类.而且是很具精神与擅变化的一类。作者不当正文来拉架式,往往反得行文之美。
我个人是无论古今.书到手是先阅序跋.正好比入人门、坐下先聊天一样。倘若屁股一挨凳即讲正事,那线活驭轻中暗自驾重,正如谈恋爱﹒开始全讲的淡话、傻话。
字拿上来,总有些与人生气的华子,无疑有所逊色。所要他在前后有个小文,就足以使我选择此,而将那前后俱无的彼——光棍一条弃而不买。与我同癖的人决不会少,书店里立读的同志大多都像找路标一般取书下来.先找序与跤。
当然并非所有的序践都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庸多说。
金庸做多部头小说,散文极少见。《侠客行》后记可视作少见的小品。一读就将我吸引住了。反复咀嚼、我甚至想、文章两大家、不就一家姓侠一家姓禅吗?
金庸用武侠小说的格局,熔历史、人文、哲学、美术于一炉,大爱与大恨,贪欲与纯拙、化境与缰绳,把人物写得很文采、很精确。虽然部部之间也难免形成套路。避不了通俗的迎合,但俗中见雅、独树一帜是无庸置疑的。
他这篇重校后记,写在他即将挂笔之前.看得出来,已有倦于套路之意了。他要“金盆洗手”、但感情之浓,丝毫不亚于他宝刀初试之际。甚至这600字、还有独特的浓度.是他套路之外的电光石火﹐无意得之的劲招。
“眼泪又滴湿了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是什么呢?即:“这孩儿虽然不肖、胡作非为、其实我爱他胜过自己性命。若有人要伤害于他.我宁可性命不在.也要护他周全。”金大侠在《明报》纪念文中引述这段文字为什么特动感情.这实际上是代表了他对自己奋斗历程与成就的宝爱与百感交集。
生意场上的杀伐与纸上的杀伐。大约经久都会使人“侠气消磨”.阅世深广,即使“成者”也不全无“败者”之叹.特别是作为善良的文化人。